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系统“改革突破年、狠抓落实年、能力提升年”活动,「创新杭州」推出《深化“三个年” 奋进谱新篇》系列报道,通过讲思路、谈行动、述成效,展现全市科技系统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扎实举措与丰硕成果,以期进一步凝聚创新共识、激发奋进动能,为谱写浙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杭州力量。
深化“三个年”奋进谱新篇
张锐凯 拱墅区科技局局长
以“伙伴计划"为牵引
激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引擎
今年以来,杭州市拱墅区聚焦科技创新攻坚提质,以"改革突破年"为引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狠抓落实年"为抓手,推动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以"能力提升年"为支撑,增强科技创新服务效能,三向发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1-5月,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位列杭州市第一,被评为市“6+1"指标优胜单位。
1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攻关机制
释放“合作伙伴”创新乘数效应
“科学家+实验室”夯实技术底座。联合高校、企业共建实验室,集中开展难题攻关,发挥“1+1+1>3”聚合作用。如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与浙江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宸枢数智工程联合创新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家铁路局成立铁路安全研究中心长三角分中心。目前,全区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1家,累计达20家。“企业家+场景化”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新认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1家,新创建市概念验证中心1家。通过“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场景验证”模式,成果转化指数连续三年全省领先。杭州(拱墅)新质成果转化中心与“拱智大模型”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今年以来,新增入库科研成果3500项,促成海创自动化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使工业监测精度提升30%。“投资家+全周期”强化金融赋能。联动区国投集团、产投集团现有政策性基金和人才科创基金,打造全周期投资链条。如拱墅区作为省科创母基金杭州基金唯一合作区县,出资设立5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等五大产业生态圈,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
2 深化“教科人一体”协同创新体系
打造“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地
建设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初步建立“三圈联动、五院支撑”建设框架,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截至目前,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入选拱墅区“大运英才”项目23个,落地高校项目54个,新增孵化面积约30000平方米。建强“1+5+N”高能级平台矩阵。聚焦“一平台一赛道”,推进五大科创平台与产业平台互促共进,如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专家团队领衔的两个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携手,成功获批“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浙江省工程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未来技术研究院获批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杭州市博士创新站。推动人才共享互聘。探索“编制在高校、贡献在企业”机制,达成“科技副总”定向合作企业12家。联动华东医药、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资本等单位,成立生命健康产业人才科创共同体。
3 提升“多方联动”协同保障效能
优化“创新主体”成长生态环境
政策赋能,精准滴灌。出台“1+4+N”产业政策,迭代升级科创政策体系,构建覆盖研发投入、创新主体等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打造“线上运河科创码+线下专家服务”模式,开展企业走访和政策宣讲等科创服务,覆盖辖区企业2000余家。统筹引领,挂牌作战。实施创新赋能攀高专项行动,形成项目化推进清单,定期开会调度,跟进任务完成情况,促进信息共享,提升协同效能。品牌活动,搭建桥梁。开展“运河同心·产学融合”系列活动,已举办AI应用、科技金融对接等7场主题沙龙。开展“快墅转”等成果对接活动50场次,助力企业完成跨境知识产权交易14.12万美元。成功吸引首届生物有机合成与生物制造产业大会等高水平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拱墅召开。
来源|拱墅区科技局